我們既屬改革宗傳統,聖經就是所有人的最高權威,在差異中可以一起尋求聖經的真理。然而,為何教會仍有意見不合、分裂的事情?因為雙方都以為自己高舉聖經,實在卻是高舉了自己的釋經。「折服於上帝的話」,最根本的意思是,每個人都願意被上帝的話改變,一起尋求聖經的意思;讓聖經先改變自己,才能改變教會。
《九十五條》Vs. 贖罪券
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修士兼大學教授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寫了《九十五條》給大主教亞勒伯特(Albrecht of Brandenburg)(註),成為了宗教改革的導火線。路德並非社會運動組織者,也不是政治家,他撰寫《九十五條》乃是出於對信仰的認真和對聖經的執著。當時教會為要修建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在各地發行贖罪券籌錢。「贖罪券」原來的意思並不是說人可以用金錢去洗脫罪或買得救贖,而是透過悔罪、禱告、善行等等,減輕因罪而來、只影響今世的懲罰。亞勒伯特為要增加收入,派人到處推銷贖罪券,其中有修士帖次勒(Tetzel)極度扭曲和誇大贖罪券對人的好處。對路德來說,帖次勒的宣稱無疑違反聖經教導,人不能靠行為、惟獨靠信心得救的道理。路德因而反對,撰寫《九十五條》力陳教會的流弊。他初時並沒有想過挑戰教會的權威,或發起甚麼改革運動,只是想校正教會的神學思想和改善一些不正確的做法,亦深信主教和教宗必定會認同其看法。
出乎意料,《九十五條》在德國觸發起極大的迴響。有修士、教授、主教起來反對路德,而另一方面,路德亦得到不少渴望改革教會的同道的支持,一場愈鬧愈大的爭論由此而起。路德多次被法庭和教宗傳召受審,然而他一直沒有放棄堅持,更於一五二一年在德國皇帝面前宣稱:「我不接受教宗或法院的權柄,我只折服於上帝的話。願神幫助我,阿們。」路德因而被教會定為異端,被政府通緝,著作亦被焚毀。但德國很多人民和諸侯王卻支持和保護他,令他不致被教廷捉拿處死。這樣,由路德發起的改革運動就與羅馬教會決裂了,一場涉及宗教、社會、政治、國家關係,甚至影響世界歷史的宗教改革由此而起。
當路德與反對者辯論時,寫下不少著作陳明他的思想,如確立了「因信稱義」的道理,強調人的墮落和神的恩典。此外,他亦反對當時教會把「屬靈」提升高於「屬世」,重申「信徒皆祭師」,關閉修道院,並取消聖職人員守獨身的規定。他把聖經的權威放在教會之上,更親自翻譯聖經為德文,讓當時一般的信徒都能夠自己閱讀。
遍地開花
因為路德的工作,各地改革教會的運動如雨後春筍。路德宗傳入了北歐,在瑞士有慈運理(Zwingli)的改革運動,歐洲各地有浸信派的興起,後來英國皇帝亨利八世亦脫離羅馬天主教,設立英國聖公會。而對宣道會來說,我們的信仰傳統是受著瑞士日內瓦的改革運動所影響。
日內瓦的改革運動以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為首。他是法律學家,為要替當時受逼迫的改革者辯護,於一五三六年寫了《基督教要義》的初版,條理清晰地陳明改革宗神學,反對羅馬天主教的謬誤。經過多次修訂後,成為聖職人員閱讀聖經的指引,而這鉅著亦令加爾文躍身成為改革宗的領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到了日內瓦,獲當地領袖邀請留下協助改革運動,除了有數年被迫離開,他一生都在日內瓦推動改革。他替教會訂立憲章,為城市訂定法律,並主持教會法庭,又確立了教會和政府的關係。當他在日內瓦教會當牧師時,編寫了教義問答書,引入了崇拜儀式,並忠心宣講聖經。加爾文留下的大量著作,並他創立的教會模式,都為改革宗傳統(Reformed tradition)定下了基礎。宣道會的創辦人宣信博士,在推動宣教運動之前是長老會(Presbyterian)的牧師,而北美長老會亦受加爾文的改革宗傳統所影響。雖然宣道會是建立在跨宗派的宣教運動之上,但我們的神學、崇拜、教會模式等等都不難見到改革宗傳統的影子。
毋忘精粹
五百年前的宗教改革對我們今天有甚麼意義?我想可有三個提示:
一、改革教會的需要
宗教改革提醒我們,由人組成的群體沒有一個是完美的,教會亦難免有錯。路德給我們的榜樣,是他願意為了信仰而冒生命危險,指出當時教會的錯誤。過程中難免要挑戰看似牢不可破的權威,然而路德的改革運動並不以挑戰權威為目標,亦不是為了轉變而尋求改革,他渴望的是教會可以回歸真理。可惜當時教會不肯悔改,以致衝突升級,最後導致分裂。
當我們今天看到教會的不是,也要勇敢地指出,但並非以挑戰或擊倒權威為目標,而是渴望教會可以一起尋求真理。宗教改革也提醒,教會領袖也會出錯,別人往往能看得到我們的盲點。有人提出意見時,不應看為挑戰領袖權威,卻應看作改善教會、尋求真理的機會。
二、高舉聖經的權威
「我只折服於上帝的話」為要貫徹這說話,路德差點連性命也丟了,然而這句話卻讓我們可以在差異之中尋求出路。路德與羅馬教會的決裂,是因雙方抓著不同的權柄,不肯讓步:路德視聖經為權柄為基礎,羅馬教會卻堅持教會組織擁有最高權威,雙方堅持不下,結果就是分裂。我們既屬改革宗傳統,聖經就是所有人的最高權威,在差異中可以一起尋求聖經的真理。然而,為何教會仍有意見不合、分裂的事情?因為雙方都以為自己高舉聖經,實在卻是高舉了自己的釋經。「折服於上帝的話」,最根本的意思是,每個人都願意被上帝的話改變,一起尋求聖經的意思;讓聖經先改變自己,才能改變教會。
三、堅持福音的真義
路德在《九十五條》中重申,人得救是透過悔改而非買了贖罪券。宗教改革家指出當時教會對福音理解之偏差,並重申福音的真正意義。今天教會仍堅持宗教改革「因信稱義」的原則,反對人透過行為得救,這是可喜的。但在現代思潮「信仰私人化」的衝擊下,教會對福音的理解卻變得狹隘,認為福音是「個人」的事,只在乎人的「靈魂得救」,教會就可以對社會、民生、政治的事情置之不理。因此,我們也要效法宗教改革家對福音的認真,把基督的救贖帶入世界每一個範疇。以加爾文為例,他在日內瓦牧養教會時,不忘為城市訂立法律,改善政府的制度,推動教育,努力把日內瓦建立成基督化、福音化的社會。
今年是宗教改革五百周年紀念,讓我們從這段歷史,這些改革家的生命中學習,延續宗教改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