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對心理創傷的意識及了解,有助同行者給予適切關懷和支援;但更重要是同行者保持著接納、尊重和不批判的態度,並仔細地聆聽,可助當事人從創傷中解脫出來。
Month: June 2019
香港人度過了極不尋常的兩星期:前後兩次過百萬民眾上街示威,以及612的嚴重警民衝突。當中,不乏青年信徒參與,而不少牧者亦走出來相伴同行。無論我們是站在前線上,是在遊行行列中,又或沒有參與任何行動,但總難免在傳媒或社交平台上,看到或聽到許多相關報導和資訊,箇中的經歷與感受十分震撼,實在有需要作「事後解說」(debriefing)。
基本上,吃這逾越節晚餐,就等於背叛欺壓者。 To eat this meal is to conspire. 又或者說,吃這餐除了是向上帝守節,也是向當權者吃的,宣告上帝才掌權。
氣候變化將要帶來極大災禍。不過,大多數港人仍舊吃喝玩樂,不覺得要有任何改變,而在教會中關注及回應氣候變化的聲音也不多,仿佛這件影響世界的大事與信仰毫無關係。但果真如此嗎?我們如何從信仰看氣候轉變?神在這件事上,是否有祂的心意?
「環保」跟我們的信仰、生命見證、職場召命有莫大關係。有些基督徒今朝有酒今朝醉、縱情消費生活,代表著他們的「信」很表面,而且與生命非常割裂。難道信仰除了拯救靈魂外,就沒有甚麼影響力了嗎?創造、救贖、建立和平的主,就單單關注完美創造裡的人類?
學物理、喜歡追根究底的教育背景和第五代長老會家庭的宗教信念,讓我很快看到環境教育最底層,必須要有價值觀支撐,也深深感受到教會界不能自外於環境關懷!由此,我踏上了這條走近30 年的生態關懷之路。
今年7月,任教中神31年的黃浩儀老師正式退休。今次請來辛惠蘭老師,與他展開一場妙問妙答,問的到肉直接,答的出人意表。兩位新約人,兩代圖書館主任,是師徒亦是同事,既相異又相通,歲月流金,但見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