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於2019 年的新年賀詞中,警告人類正面對種種危機,而首要提及正是氣候變化問題。從去年吹襲香港的超級颱風到剛過了有史以來最暖的冬季1,都讓我們知道氣候變化已是不爭事實,也越來越影響我們;科學家亦警告,氣候變化將要帶來極大災禍。不過,大多數港人仍舊吃喝玩樂,不覺得要有任何改變,而在教會中關注及回應氣候變化的聲音也不多,仿佛這件影響世界的大事與信仰毫無關係。但果真如此嗎?我們如何從信仰看氣候轉變?神在這件事上,是否有祂的心意?
輕看氣候變化的原因
研究環境神學的諾斯科特(Michael Northcott)提出,人蔑視氣候變化有兩大原因:第一,有些人懷疑氣象學的真確性,一切只是科學家製造出來的謊話。諾氏認為,如今眾多有力證據下仍否認氣候轉變的人,並非基於外在證據和理性分析,而是出於心中「信念」,藉以合理化「上了癮」的高碳生活習慣,就如癮君子製造合理化自己行為的信念一樣。從信仰角度看,這些人沉醉於物慾,不願節制。第二,有些人會認為科技發展可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例如把硫酸鹽注入大氣來降溫等。諾氏直言,這些科技只會把今天的問題延續,不僅沒有針對過度消耗習慣這問題核心,亦未免對科技太有信心。在信仰上,這些人都犯了自我中心與自視過高的罪。2
除此上述兩者,在我看來,香港信徒還受到一種「毀滅性的終末觀」影響,誤以為物質世界的破壞會導致主再來,不但不用關心地球,更應該加快它的破壞。然而,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明確指出基督的福音不是帶來毀滅,而是生命和更新。毀滅性的終末觀對生命毫不熱愛,反倒把它交給破壞力量,這與福音背道而馳。他認為,這終末觀導致兩種心態:其一是「讓我們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要死了」的生活態度。既然「吃吃喝喝」會加快環境破壞,這豈不兩全其美嗎?其二是借宗教來逃避,強調「世界非我家」和「靈魂得救」,並以為信仰可叫自己免受環境破壞之害。3 且看教會的信息或崇拜的詩歌,經常告訴我們當面對危難,神必保守,亦賜我們在世安穩,就算「外面」世界多混亂,在主「裡面」必得平安。既然認定神必保守,氣候變化又何足懼,我們大可繼續「豐盛」過活。若然認為神容讓人類因氣候變化受苦,這豈不是輕看了神的慈愛和大能嗎?況且,神在世界不斷工作,必定以奇妙作為,或行神蹟,或改變自然律,不容氣候變化帶來大毀滅。我們當這樣相信,才顯出對神有「信心」。
神透過自然律工作
但這是聖經描述的神嗎?今天祂可會施行神蹟,改變溫室氣體對地球的保暖功能,解救人類出困境?只要我們細心閱讀聖經,就必發現這並非聖經啟示的神。聖經說,神在創世時定下自然規律,萬物按秩序運轉,祂更不斷對這秩序說:「好」。
從地球歷史看來,溫室氣體的保暖功能一直保持這世界暖和,讓生物繁衍。但這自然律卻因人類的活動,令地球溫度近年快速上升,世界正在災刧邊緣。可見,問題不在於溫室氣體,也不在於自然律本身,乃在於人類的過量排放。
而更重要的是,自然律須穩定不變,才可讓人好好治理大地:神賜人理性,讓我們明白自然律如何運作,有了知識,方能夠負責任地治理世上的事物。自然律一旦失效或變得隨機,人就無法掌握世界運作的原理,也不能完成神交託人去管理大地的任務。正是上述原因,神穩定地托住一切自然律,包括溫室氣體的保暖功能,不會隨意更改,映照出祂對世界的愛顧。這是神從亙古到永遠在世界的工作,亦由此顯明祂是信實不變的主。
神透過基督工作
自創世以來,神在世上最直接的工作就是基督道成肉身。然而,耶穌並沒有用神蹟除去苦難,世上仍有欺壓和貧窮,天災依然發生。祂來了,為要與罪人和被罪者同在,並甘願承擔罪的後果,釘身十架。既然祂也受苦受死,我們就更不能迴避甚至免除世上的苦難和死亡。耶穌告訴我們,苦難臨到,不代表神離棄了世界,祂願與我們在苦難中同在同行。
仰望十架,正是提醒我們認清罪是如此可惡,連無罪的人也苦害了,我們當立志轉離罪惡,否則神要施行審判。面對苦難與死亡,我們不用害怕,因它們只能「殺身體」,不能「殺靈魂」;我們真正要懼怕的,是「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裡」的審判的主(太十28)。因此,悔改比起迴避苦難與死亡來得更重要。事實上,主耶穌最重要的使命是叫人悔改,而這亦是今天神在世界工作的目標。
從氣候變化聆聽神的呼喚
若然神的工作是要人從罪中悔改,或可讓我們從氣候變化聽見祂的呼聲: 首先,氣候變化告訴我們,人類的行為能影響世界。因此,神交託我們治理世界的任務,既真實又重要,關乎人類、整個生態以至地球的福𧘲,我們必須認真看待。我們既然可以影響世界,亦可以透過我們的選擇和行動,或有助令瀕危的自然環境逆轉。面對氣候轉變,我們絕不是坐以待斃的。
氣候本身無疑是極其複雜,仍有許多東西在人類掌握之外。人類自工業革命開始,燃燒大量化石燃料,未必預計令氣候產生變化,但它的出現卻告誡我們必須謙卑,不要再自我中心,自以為可操控世界;它也提醒我們不應濫用科技改造大氣來解決問題,而是要仰賴神的工作:從過度排放的習慣回轉,讓神所創造的大自然得以自我修復。
事實上,氣候變化的出現,為地球帶來的都是惡果。
這教我們意識到人在管治萬物的工作上出錯,我們的生活習慣問題百出,尤其自工業革命以來奉行不斷生產、追求增長的經濟模式,鼓吹物慾,我們也越趨自我中心,忘記了神才是我們該當追求和順服的對象。
若是神蹟出現,止住氣候變化,人類更不會醒覺,繼續肆無忌憚地放縱物慾,離開神越來越遠。
再者,氣候變化是全球問題。土壤、河流,甚至是核污染影響區域尚算有限,但溫室氣體排放則影響全世界。其實,氣候變化提醒了我們,神所創造的世界是互為影響:一個人的罪,可傷害他人;而一個人的善行,也可叫全世界得福。所謂「河水不犯井水」或「各家自掃門前雪」等想法都不成立。在互為影響的大氣中,溫室氣體排放是一個關乎公義的問題:許多國家因自身經濟利益而不願減排,這些排放多的發達國家未必承受最大的氣候禍害,反之那些排放少又經濟落後的地區受害最大,造成了不公平。對此,神吩咐人要維護公義、關顧弱小的要求,就顯得十分重要。解決氣候變化,極需要人與人、國與國之間有良好的協作和體諒,世界更需要基督捨己的榜樣。在個人層面,我們未必能幫助世界另一角落裡那些窮人的物質需要,但我們本身的生活習慣與消費模式,卻可透過大氣直接影響他們。將來當我們站在神的審判台前,這些都要成為判斷我們有否「行公義,好憐憫」的準則。由此看來,氣候變化也許是神給人類的試驗:看看我們是否願意跟從祂的心意,效法基督的榜樣?還是對高排放的生活習慣眷戀不捨,無視那些遭受氣候變化影響的人之困境?危機當前,我們若不馬上改變,氣候變化將越趨劇烈。神會否容讓極端天氣引發饑荒甚至戰亂,來懲罰我們自我中心和貪戀物慾的罪呢?沒有人可以代神來回答。但聖經明確告訴我們,神會懲罰罪人,但懲罰背後,總是那為要挽回罪人的大愛。這樣看來,氣候轉變雖會帶來苦難,卻是慈愛上主勸人悔改的呼聲。當趁情況尚未至於無可逆轉,讓我們及早醒悟,快快回轉吧!
1/ 香港天文台:〈2019 年2 月天氣回顧〉,2019 年3月4日。下載自https://www.hko.gov.hk/wxinfo/pastwx/mws2019/mws201902c_uc.htm,2019 年3 月5 日下載。
2/ Michael Northcott, A Moral Climate: The Ethics of Global Warming(Maryknoll, NY: Orbis, 2007), 269–277.
3/ 莫爾特曼:《盼望倫理》,王玉靜譯(香港:道風書社,2015),頁66–68。
延伸閱讀
1/ Moo, Douglas J. and Moo, Jonathan A. Creation Care: A Biblical Theology of the Natural World. Biblical Theology for Life Series.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2018.
2/ Bereshith 主編。《起初—關愛受造世界》。香港:德慧文化,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