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文化和心靈轉變的時代,這些轉變影響相當深遠。教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聖工備受服膺於世俗模式的威脅。當周遭事物不住流轉, 教會如何才能夠保持為一個教會,並且堅定不移?教會怎樣才會把當前的屬靈困境,視為拓展上主國度的一個重大機遇,而非一場屢戰屢敗的仗?
Month: October 2019
教會既是社會的縮影,相信我們面對同樣掙扎和情緒狀態。面對信徒群體的需要,我們如何可以超越政見,看到「非黑即白」以外的領域,走出困苦糾結的情緒?從「創傷」的視角和思考框架去牧養關顧,或許有助我們暫時放下政見,看到每個人在今次社會事件中,無論是身體、心靈與關係都受傷了。
「無大台」的參與模式、散落社區的「連儂牆」、跨區跨校的人鏈、以及每晚在各大商場出現的群眾大合唱等,已成為一整代香港人的社群經驗和共同回憶,不能逆轉地改變了他們對自己城市和社會空間(social space)的想像。在這個價值重塑的時刻,教會可以如何作鹽作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