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不能規劃的社會實踐

CGST magazine_Vol 11_Blog_1010_1

九月的一個晚上,在我校附近的商場,聚集的群眾把這個本來細心規劃為促進消費的空間,重新定義為社區大會堂,以歌聲彼此連結,發出共同呼喚⋯⋯

毫無疑問,從六月起因《逃犯條例》修訂所引發的大型社會事件,定必深刻影響往後數十年的香港社會。不論對事件持甚麼立場,我們大概無法否認,「無大台」的參與模式、散落社區的「連儂牆」、跨區跨校的人鏈、以及每晚在各大商場出現的群眾大合唱等,已成為一整代香港人的社群經驗和共同回憶,不能逆轉地改變了他們對自己城市和社會空間(social space)的想像。在這個價值重塑的時刻,教會可以如何作鹽作光?

不收攝,不為利,恩待他者

政治神學家奧唐納文(Oliver O’Donovan)認為,教會是基督事件所收納和形塑的社會空間,向鄰舍見證基督國度的來臨,同時提醒他們地上一切的權柄行將過去。1 在這基礎上,基督教倫理學家布列瑟頓(Luke Bretherton)進一步指出,有一種社會實踐是與此社會空間相對應,那就是「接待」(hospitality):

教會重溯(recapitulate)基督的升天及於五旬節賜下聖靈,而接待則是與此重溯相對應的社會實踐。⋯⋯作為終末的社會實踐,基督徒的接待受聖靈啟迪及加力,祂使教會有能力為鄰舍擺設生命筵席,卻不致於被他們同化、殖民,又或必須不與他們交往。2

基督徒的接待不僅幫助早期教會抵禦了肅殺的大逼迫,更轉化了社會的文化價值。在古代世界中,希羅文化向以重視接待見稱。然而,他們的接待是在「恩庇-侍從」關係(patron-client relation)中發生, 客人必須具備接待者需要的世位、名聲或才能,才有資格獲得接待,故有「尊貴人的家該向尊貴客人開放」之說。說到底,就是自己人互惠互利,透過接待加強彼此的聯繫。四世紀的教父拉克坦修(Lactantius)提醒信徒,接待的真義絕非如此,而是:「公義和智慧人的家不該向尊貴人開放,反倒向低微、不幸者開放」。3值得留意的是,這不僅是出於慈惠的關注,而是更基本地拒絕希羅文化對他者的理解,不收攝對方於自己的規劃、盤算和議程之中,在終末的亮光中,視他者本身是一份貴重禮物,就如耶穌在馬太廿五章35、40 節的教導:「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又或是希伯來書十三章2 節的吩咐:「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

CGST magazine_Vol 11_Blog_1002_8

甘冒險,遵主愛,重塑生活

早期教會在接待上的見證,就是如此出眾,以致羅馬帝國皇帝朱利安(Emperor Julian, A.D. 361–363)試圖復辟異教崇拜時,他敦促大祭司要學效基督徒對客旅寄居者的照顧:

這真的丟臉。沒有猶太人需要行乞,而那些不敬虔的加利利人[即基督徒]不但支援他們自己的窮人,還支援我們的窮人。眾人卻看見我們的人民缺乏由我們而來的幫助。你要教導希利尼宗教的信眾,貢獻此等公共服侍。4

然而,要堅持這種社會實踐毫不容易,尤其處身現代都市的教會。現代都市本身就是一個高度規劃、嚴格控制、崇尚效率的空間,但真正的接待必須容許不可預計和無效率的情況。

基督教倫理學家波爾(Christine Pohl)提醒我們,不要跟從現代社會的運作邏輯,把接待功能化和程序化,以為設立專門機構或部門來處理相關服務,就完成了使命。她強調,信徒群體本身才是這種社會實踐最基本的場所,並且它不是一種功能,而是群體的生活方式。5

一個良好的接待群體必須努力培養相關的生命質素:

  1. 簡樸生活,願意冒吃虧的險;
  2. 願意承認自己的軟弱和不足,跟別人一樣同樣需要上主的恩典和憐憫;
  3. 不迴避人類的苦難,不以善小而不行;
  4. 不以強者自居,樂意接受那些看似一貧如洗者所賜予的禮物;
  5. 不怕離開社會的主流,與世界追捧的權力、優待、地位、財富等觀念保持距離;
  6. 有勇氣面對資源的緊絀,謙卑接受自己的限制;
  7. 力拒誘惑,不將接待淪為達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8. 在探索群體於接待上的界限時,讓上主寬大的憐憫與慷慨的接納作引導。6

香港教會是如何理解自己的社會空間?在這些社會空間中,又在進行甚麼社會實踐?期望教會的主一天也在天國的筵席接待我們,並對我們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太廿五34)


1/ Oliver O’Donovan, The Desire of the N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58–192.
2/ Luke Bretherton, Hospitality as Holiness: Christian Witness Amid Moral Diversity. (Hampshire: Ashgate, 2006) 142–143.
3/ 同上,頁134;Christine Pohl, Making Room: Recovering Hospitality as a Christian Tradition.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9) 17– 20。
4/ Pohl (1999) 43– 44.
5/ Pohl (1999) 56– 58.
6/ Christine Pohl, “Hospitality, a Practice and a Way of Life,” Vision 3 no. 1 (2002) 34–43.

%e6%9d%8e%e8%80%80%e5%9d%a4

李耀坤
信仰及公共價值研究中心主任
趙叔榮 • 霍佩芳教席副教授(神學科)

年少時醉心數理,大學時與主在曠野相遇,如今盼能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