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t 的由來與意義

CGST magazine_Vol 13_Blog_032417

 

Lent一詞源自日耳曼語(中古英語為lente,中古高地德語為lenzin),原意是春天,教會用以指禮儀年裡稱為quadragesima(拉丁語)或τεσσαρακοστή(希臘語)的一段時期,即在復活節前為期40天的時期。在這段期間,信仰群體會一同操練禁食,故中文翻譯為「大齋期」,亦有傳統稱為「四旬期」或「預苦期」。時期計算的方法是這樣:復活主日前的六周減去當中的主日,得出36天(6X6=36),再加上大齋期第一主日前之周三(即Ash Wednesday「聖灰禮拜三」)至周六的四天,合共40天。從四世紀的教父著作中,可以看到早期教會效法舊約的人物如摩西、以利亞等禁食40天;而往後的教會則逐漸把這做法,聯於耶穌基督在曠野中禁食40天。1

復活節前禁食的傳統由來已久,有些教父甚至認為是使徒設立禁食40天的安排。然而,歷史研究顯示,教會起初並沒有一套統一的做法,各地教會對日數的長短,以至齋戒的嚴謹程度都有所不同。2 上文所提到的計算方式,要到七世紀才廣為採納,收錄於《日拉西聖事禮典》(Gelasian Sacramentary),透過羅馬的影響,傳遍拉丁傳統的教會。3

在聖經中,當人覺悟自己得罪上主時,有以禁食表達內心的憂傷痛悔,專心尋求上主的寛恕。這種把禁食扣連於悔罪的屬靈操練,主導了中世紀的拉丁傳統,成為大齋期的核心主題。然而,崇拜學者提醒我們,早期教會的大齋期跟復活節的洗禮關係密切,它一方面讓領洗者預備好身心靈接受水禮,另一方面亦讓那些已受洗的會眾回想洗禮的恩典與群體的委身。這種群體的向度十分重要,防止我們不恰當地把禁食的內涵局限於個人悔罪,又或把它從其他操練孤立出來。4

崇拜學者司馬文(Joyce Zimmerman)指出,大齋期首日(聖灰禮拜三)所選讀的福音書經課—馬太六1~6、16~18 5 提醒我們,在這段時期的操練應該包括施予、禱告和禁食。此三者各有其關注,但亦彼此承托,互相呼應:施予指向我們跟鄰舍正確的關係,禱告指向我們跟上帝正確的關係,禁食指向我們跟自己正確的關係。6 透過禁食,我們省察自己生命中各種的渴求,確認只有上主才能滿足生命最深的需要。與此同時,禁食也讓我們用身體感受處於缺乏的鄰舍的需要,祈求上主垂顧他們;並且幫助我們調節對物慾的執持,善用節省下來的資源作施予,與有需要的鄰舍—同分享上主的恩典和仁愛。

由此觀之,大齋期最深厚的意義不在於消極的禁戒,而在於信徒群體的生命更新,整裝待發迎向上主為世界所預備的豐盛筵席。


1/ A. D. Berardino, ed., Encyclopedia of Ancient Christianity Vol. 2 (Downers Grove: IVP, 2014) 538-540.
2/ 同上,頁539;F. L. Cross, ed.,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811.
3/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811.
4/ Joyce Ann Zimmerman, “Fasting as Feasting”, Liturgical Ministry 19 (2010) 72-77.
5/ 修訂版公用三代經課集,則為馬太六1~6、16~21。
6/ Zimmerman, 72-73.

%e6%9d%8e%e8%80%80%e5%9d%a4

李耀坤
信仰及公共價值研究中心主任
趙叔榮 • 霍佩芳教席教授(神學科)

年少時醉心數理,大學時與主在曠野相遇,如今盼能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