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疫症叫「痛失」

人一生不斷地面對失去,掙扎於患得患失之間。 「失去」(Loss)也可說成「痛失」(grief), 而最大的失去莫過於生命與關係。一場世紀疫症不但摧毀了生活日常,更把人置於種種痛失的邊緣。在這非常時期,神讓我在輔導工作中見證了人生百態,生命中的脆弱與頑強。

上帝造的是病毒還是疫症?

當我們看見過去的穩定和常態,都在放任貪婪,並靠壓榨大自然、弱者和未來數代來維持;我們還問怎樣回復正常嗎?還是當問:回復哪種正常?誰的正常?在香港,疫症已成為政府隨意監控和選擇性打壓市民消費的藉口,但疫情過後我們是否就重獲自由?我們渴望回到多姿多彩的正常生活,但忙於爭競、追趕物質和成就,會否只是另一個籠牢?

疫情下教育的再思

這場世紀疫症要我們所有人都「停」下來、「靜」下來,我們不妨用我們的空間和角色去想一想這些問題。作為校長,我當然明白停課不停學的重要性,也認為學校有責任透過網上平台讓學生參與一些互動學習的課堂;但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一定要明白「停課不停教(不停給網上功課)」和「停課不停學」的分別!

疫情四問

肩負照顧病人天職的前線醫護人員是怎樣面對有奪命危險的病毒?就像平常一樣,他們以專業的知識和態度面對每一位病人,就如消防員面對火場,士兵面對戰場一樣。他們最憂心的是錯失了控制疫情的時機,以致疫情失控,超出了整個醫療系統能承受的限度,出現大規模的不必要傷亡。他們最痛的是要在有限的資源下被迫放棄一些病人,要一個以父母心腸行醫的醫者變成一個無情的生死判官,被迫放棄一些無辜病者的生命。

患難之交──專訪中華基督教會油麻地基道堂傳道黎廣澤

教會在世的使命是見証基督,實踐大使命,愛鄰如己。教會因疫情嚴峻,為著公共衛生及慎防交叉感染,停止了聚會及服侍。然而,仍有肢體自發冒險進入有需要的人當中,分享口罩及麵包,看顧在患難中的人。疫症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讓城市中各樣政策問題、人性問題、制度的惡⋯⋯,一一浮現。遭遇患難的人,過往由麥記收藏著,你以為他們不存在,但今日都走出來了。

雙重的邀請──從聖公會傳統看大齋期

在全球疫情仍未受控制的當下,人心惶揘,不安令人容易只顧自己的需要,焦慮又使人不斷為自己尋找更多更多安全感,四處搜索口罩,消毒用品,厠紙,米糧,渴望填滿內心不安的黑洞。但大齋期提醒我們離開假冒為善者的信仰,離開自滿自足的人生,開放自己给上主與友鄰,回到全心歸向上主,效法捨己的基督,與人分享我們所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