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歷2019年社運和2020年爆發肺炎疫情,香港堂會備受衝擊。嚴峻疫情下,人與人被迫疏遠接觸,教會聚會被暫停,加劇影響信徒間的連繫,而堂會慣以聚集模式來進行的牧養工作受阻,由此引發起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人認為新牧養方式不過是權宜之計,待疫情退卻,便恢復原狀;但亦有人認為疫情正是一個契機,驅使我們重新檢視傳統牧養工作的真正意義與適切性。
重新檢視傳統牧養工作的契機
提起「社交距離」,這可說是整場世紀疫症帶給我們一個既廣泛又深遠的影響,為避免交叉感染的風險,把人與人的距離拉濶,接觸減至最少。然而,觸覺(touch) 1對於關係建立以至牧養服侍,具有相當重要的角色和作用。就以筆者採用三“L”概括的三個牧養向度為例,分別是“Listen”(專心聆聽)、“Link to God”(連於上主)及“Life Together”(建立群體)。當我們專心聆聽,可以感受到對方的心,若加上握手或拍拍肩膊的觸碰方式,更能夠直接傳達關懷與安慰;當我們為別人代禱時,可以按手在對方身上,透過手中的溫度與力度,傳遞著友愛,也讓對方感受主愛,這亦是一種寶貴的關懷經歷。即便是主日的握手迎送、安息禮拜中的拍肩輕抱、洗禮(浸禮或灑水禮)中的觸碰與按手禱告祝福、病床前的關懷等等,在這三種向度裏,觸覺皆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
堂會因應防疫條例規定,無奈關門,但無阻教牧們尋找連繫信徒的方式,包括致電問候、以Zoom 團契、小組或祈禱會,還有網上錄播或直播崇拜,讓肢體之間就算隔著屏幕,仍可以「見面」,能夠參與崇拜與分享禱告。連串「權宜」改變,無疑有助信徒們在這非常時期裏互相連結,維持素常的信仰生活,但由觸覺而來的關愛表達始終欠奉。就如奉獻,當變成以「轉數」這電子方式進行,便缺少了在敬拜中預備好自己,向上主專注並感恩呈獻的操練與場景。誠然,我們不該墨守成規,但如能夠讓心靈與身體配合,全人投入地敬拜,豈不更好!
當我們要苦苦思量採用甚麼權宜之法,其實疫情正迫使我們必須深切反思慣常牧養工作是否適切以及背後意義。回想許多牧養工作,均靠賴會友返到堂會才得以進行。星期天的主日崇拜,長久以來已為信徒建立起一種生活節奏,但這種習慣卻也令不少信徒與未信家人因家聚安排而起衝突。疫情發生,網絡崇拜給我們提供了較彈性的時間選擇,在在教我們深思崇拜的時間、形式以及兼顧肢體需要等問題:崇拜必要在周日舉行嗎?人是為主日崇拜而設?抑或是幫助人建立以上主為中心的生活?除一般牧養工作外,疫情對於聖餐禮和洗禮這兩個聖禮的影響更大,處身疫境中,當如何施行呢?就以近期在教會裏的一個真實故事為例,讓我們一起思考疫情對聖禮施行的考量與顧慮。

放膽尋求適切處境改變的實踐
牧師收到教會一位姊妹的來電,談及她那位住在護養院的弟弟的近況,以及縈繞她心中的苦惱。原來她弟弟自中風後,身體機能不斷衰退,現已無法操作智能手機,最近更染上COVID,雖然早前他已決志信主,仍十分擔心他的信心會動搖,但又不知可以做些甚麼。於是牧師便提議為他施洗,藉此堅固他的信。臨近在護養院舉行洗禮的日子,卻因院內出現爆發,結果謝絕一切探訪,家人亦遭摒諸門外,視像見面的次數也減至每周兩次,每次十分鐘。姊妹正為此深感惋惜之際,牧師建議可考慮網上洗禮。於是,姊妹帶著疑惑又感恩的心,回應道:「可以嗎?當然好喇!」
網上施洗,可行嗎?怎樣做?身為堂會牧者或領袖,你又會怎樣回應這位姊妹的失落心情?你會說:「唔緊要架,洗禮不是最重要,最緊要佢信咗就夠喇!」?抑或「網上洗禮怎可能!?因為不能灑水在受洗者身上。沒有水的洗禮絕不可以!」究竟洗禮最重要是甚麼—人悔改歸信上主?家人的見證和認同?堂會的接納和容許?施洗者必須為受按立的牧師?有沒有清潔的水?聖靈在洗禮上又是甚麼角色呢?耶穌在約翰福音三5 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有關水和聖靈,歷來也有不同的解說,其中有一種說法指出,水就是聖靈,兩者是一樣,而真正叫人進入神的國,就是聖靈的洗。
神學必須佇立在聖經的基礎上回應處境,而處境反過來亦塑造了神學。長久以來,不同堂會與宗派對於洗禮一事,都有不同的踐行方式。回望當下處境,施行聖禮確實有許多不便,但正好驅使我們撫心自問並細心思考,究竟我們所看重的是傳統習慣?抑或箇中不同的神學意義?由此再思修改或變動的可能。堂會作為上主向世人施恩的管道,我們是阻礙了別人領受上主恩惠?抑或透過不斷反思,好讓他人更深領受上主的宏大厚恩?回到故事主角身上,那位弟弟最終接受了網上洗禮,對上主的信心得到堅固,成為了家人的美好見證。數星期後,他安然返回天家,在上主懷中安息。而他這見證鼓勵了另一位姊妹,也嘗試為患上COVID 的年邁爸爸施洗,由牧師在網上主持,姊妹則負責為父親灑水。聖靈的工作不受疫情阻礙,反倒是墨守成規的傳統與固步自封的思維,無法對應處境變化,實踐出聖禮的真正意義。除洗禮以外,聖餐禮的實踐亦有重大變動。疫情爆發初期,確有不少人質疑網上聖餐是否可行,但討論過後,當然有堂會一直沒有施聖餐,只在崇拜裏設有記念基督的默想時段;但目下大多數堂會都已改用杯餅套裝,讓弟兄姊妹在家中領受聖餐。
實體的教會生活是我們的慣常,疫情卻迫使這些習慣無法如常進行。上述提及聖禮在實踐上的各式做法,都是不少堂會經過反思檢視而來的改動。一場疫情,是阻礙還是幫助我們整合信仰與生活?在在視乎信徒群體是否願意誠實謙卑地面對處境帶來的挑戰。可見將來,香港教會所要面對的處境變化恐怕只會來得更急更猛,這意味著牧養挑戰越來越大,亦標誌著改變需求越發迫切,不論是堂會的組織架構、人力資源的分布、堂會決策的方式、對社區應有的使命、信徒生命的自主性,以至牧者的角色與任務等等,都極其需要深思與再思。正因如此,集體發問並尋求聖靈的引導,更顯重要。上主應許我們,只要專一尋求,是可以尋見,放膽嘗試,不要怕錯,謙卑聆聽自己和團隊的聲音,聖靈必定指引我們,重尋那些值得欣賞的傳統,繼續持守;至於不合人性需要又徒具形式的做法,就當摒棄。牧養信徒,從來不是要他們只懂盲從,而是在反思裏學懂分辨傳統的好壞,重尋傳統背後的真義,也學習放膽尋找適切處境改變的踐行方式,以回應上主透過處境來指示我們當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