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污穢呀,唔好掂!」
這句原本給孩子的日常警告,如今連長大成人的我們也經常用來互相提醒。一場疫症襲來,觸碰(touch)變成高危行為,一下輕觸,亦有可能沾上病毒。於是,人與人的交往難免被視為播毒危機所在,1.5 米距離化身成人類的安全屏障,冀可隔絕感染。可是,一旦當我們習慣得不再渴望觸碰或被觸碰,輕看甚至忽略觸覺這種無法被任何科技取代的重要感官,才是我們真正的危機。身體髮膚這龐大的感覺系統,遍及全身,透過觸碰,孩子建立起保護與區辨反應,更是親密連繫的重要表達,而這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渴望與需要。
渴想親近,正好呼應「尋思」系列〈觸摸:我們與基督的距離〉一文,楊思言老師自喻這是一篇「個人申訴」。從小經常被教導「親近主」,卻清楚知道此生只能靠著聖靈與主相交,根本不可能與基督有任何身體接觸,無法透過實體的觸摸與祂親近。這種距離無疑教人難以滿足、有所缺欠,情況就如疫情下的網上聖餐,惟在限制之中,繼續懷著盼望等待面對面的重聚。如此期許,說明了親密接觸對愛意表達是何其重要且不容忽視。舊約中充滿身體意象的雅歌,可謂把這種渴慕描繪得淋漓盡致。在李穎婷老師〈愛在即與離之間:從雅歌看親密關係中的距離與渴想〉的文章裏,我們便看到一對戀人如何想方設法,排除萬難,尋覓心中所愛。道阻且長,但這份渴想能否化為更大動力,以致鍥而不捨地等候有朝除去障礙,相見相擁呢?其實不管是一段關係或是一個處境,藩籬阻隔固然可怕,但關鍵還在於我們的態度。
三年以來,香港承受前所未有的衝擊,堂會的牧養模式與信仰傳統備受挑戰,並由此引發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阻隔與距離下的牧養〉一文裏,歐醒華牧師提醒我們,牧養從來不是鼓勵人盲從,經歷這一切,究竟是窒礙還是幫助了我們在信仰與生活上反思整合,取決於我們是否願意誠實謙卑面對,從中學懂分辨,也學習放膽求變,以回應上主藉處境給我們的教導與指引。而今期「踐道」正是好例子,「油踐入心」召集人、校友黎廣澤分享疫情下社區服侍的體會,不僅見證五餅二魚神蹟的延續,顛覆了我們對資源限制服侍的想像,亦帶動我們思考上主於此時此際帶給教會的使命。
然而,餵飽飢餓的,扶持軟弱者,靠近傷心的人,在嚴密的疫情防控措施下,那伸出來的手往往被迫擱住。疫情大爆發之時,醫院限制探訪,多少病榻前無奈留下孤單與遺憾。今期「一期一會」,輔導科老師林添德與擔任院牧的校友曹銘恩分享他們與病友、與受助者接觸的領受感悟,儘管身體接觸受限,但心靈因感通依然可被觸摸、得安慰。誠如李耀坤老師在「解話」裏為「身體」一詞精闢剖義,便指出肉身與心靈並不分割,基督信仰呈現出整全人觀。「身體」為我與他者劃出界線,肯定個體生命的尊貴;同時因同屬受造,一同嘆息,一同喜樂,共感相連,引向社群的互動。現世的身體,如何看待?如何運用?是值得我們探討的重要課題,更是需要我們慎思的畢生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