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我們與基督的距離

這不是一篇敘述文或議論文,反倒更像是一篇我的個人申訴。要申訴的是,我們常被教導有關耶穌的愛,我們應「親近主」,事實卻是我們今生從來沒有機會見過祂,更遑論觸摸祂,難免感到不足。小時候總有聽過、唱過的「耶穌愛我我知道,因有聖書告訴我」,真是只在認知層面。

愛的語言,獨缺身體觸摸

約翰壹書擘頭提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們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但其實歷史上絕少人有幸這樣接近基督。聖經記載耶穌觸摸痲瘋病患者,我們總是強調耶穌對這患者的愛,可是全球千萬的皮膚病患者中,有幸被祂摸過的寥寥可數。多年患血漏的婦人在人海中觸摸耶穌的衣袖而得醫治,被讚有信心,可是有多少類似病症的患者根本沒有機會見到耶穌。耶穌叫門徒讓小孩子到祂那裏,但有幸被祂抱起的好像只有一個。祂復活後,門徒多馬嚷著要「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否則不信(約二十25),結果一切如他所願,試問又有多少懷疑者有這機會?但耶穌竟隨即說:「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真的嗎?其實另一處耶穌自己也說,從前有許多先知和義人要看祂那代的人所看的,要聽他們所聽的,卻沒有機會(太十三17),明顯能親眼見到耶穌是福氣吧!

有人際關係專家提出,人與人之間有五種表達愛的語言︰陪伴時間、服侍行動、贈送禮物、鼓勵說話、身體觸摸。1但似乎耶穌回來之前,我們經歷祂的愛充其量只得前四種方式︰祂曾為我們犧牲,甚至死在十架上,今天祂仍看顧我們,聆聽禱告,賜厚恩給我們,又給我們聖經的甘言,前四種的愛都有,甚至過於人所能理解,就是欠了最後的身體觸摸。有些人的愛的語言是觸摸(不得不承認,我也是其一),那對他們來說,不能親眼見耶穌和被祂觸摸,感覺如有重重隔膜,你對他們說應與基督「親近」是帶有點諷刺的。2

我也發現,我越來越同情不信者。與其說他們小信,倒不如說人都是渴望一位「實體」接觸到他們的上帝。

基督教神學總會著墨上帝兒子道成肉身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信息,上帝不是那位高高在上、抽象、不吃人間煙火的超越者,而是親自成為有血有肉的人,在世上與人親身接觸,一起吃喝,甚至受苦、受死。上帝就是「實體」的觸摸人。另外,基督教人觀亦強調人的身體是人存在的唯一方式,人性不可或缺的親密關係,都是透過身體的。基督教教義堅持,人的最終盼望是身體復活,不是只著眼靈魂。近代的神學家越來越看重身體,批判傳統貶低肉身的諾斯底傾向。可是,我們越是強調身體的重要,就越是感到不滿足︰我們與上帝的關係,就是欠了身體的接觸。

根據三一論,基督復活後,早已升天,差派了聖靈與門徒同在,是一種超越地域、時間、文化的同在,遠遠突破基督在世時與人交往的時空限制,但這亦即是說,今天基督在我們中間的臨在只是透過靈,祂並不是實體的行走在我們中間,與我們肉身接觸。當然,祂應許會再回來,我們(例如在信經)很清楚相信,耶穌會再回來,審判活人死人,屆時所有人都會看見祂。但現在信徒都是處於已然未然,我們只能在非實體的狀態下接觸祂,期盼祂的再來。

親身接觸,惟待基督再來

我明白,有些神學傳統就是強調與基督的親身接觸,所以認為教會進行聖餐時,基督是親身臨在於餅和酒的,所以我們與祂有實體接觸。有一次,我與一位信義宗牧者談聖餐,他堅持在聖餐中,基督是親自臨在於餅和酒,一邊說著一邊激動到流淚,說基督愛我們,必是親身的接觸我們。他即時做出兩手緊握的動作,表示基督是這樣拖著我們的手。

但對於改革宗和福音派背景的我,我相信耶穌升天後,祂在施恩座前為我們祈求。祂道成的身體是人的身體,雖然榮耀復活了,但作為人的身體,任何時間只會在一處出現,不會同時在不同的聖餐地點出現。而且,倘若基督在我們每次舉行聖餐時都親身臨在,那我們就根本不用等待祂的再來。祂在最後晚餐時說祂不會再吃這筵席,直等到神的國成就,再與我們吃(路廿二16、18)。我們越是強調祂已親身臨在,就越降低了祂再來的意義。再者,相信基督臨在說的聖餐傳統(如羅馬天主教、信義宗),其實只強調祂的肉身和血在食物中的臨在而已,而我們只是相信領受了祂的身體,實情是在感官層面上,我們仍是只感受到餅和酒的質地和味道,並不是基督整個人與我們相交,更不是手握我們的手。我們渴望與主有親身接觸,恐怕真的是要等待祂再來才可享受。

2020 年疫情開始時,很多基督徒討論網上崇拜、網上聖餐的可行性。我當年剛好通過了有關聖餐神學的博士口試,收到很多基督徒的訊息,問我有關網上聖餐的看法。詳細的神學討論不在此摘錄,但不少人都批評在教會聖餐中普遍呈現的個人主義,以個人默想為主,他們指出聖餐的真正意義在於群體相交,而真正的相交關係當然是應透過實體進行,有牧者正因此反對網上聖餐。我其實很認同群體相交是聖餐的重點,在可行情況下,網路當然不能代替實體的相交。但我留意反對網上崇拜或網上聖餐的人都沒有指出一個事實,就是我們與主耶穌的關係都不是實體啊!這時代裏,我們都是靠聖靈與主相交﹔而在瘟疫蔓延時,我們都可以靠網路與弟兄姊妹相交。

上述兩種情況,我們基本上都沒有選擇,只能帶著期待實體見面的心情,並不是要貶低身體層面的相交。的確,耶穌與我們的關係是很吊詭,祂應許與門徒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但祂說這話時正是快將升天離他們而去的時候。也不錯的,基督教導門徒在最小的弟兄身上所作的,就是作在祂身上﹔保羅亦稱教會為基督的身體。所以按此邏輯,我們透過群體的服侍就可「實體」接觸祂。然而,我們此刻始終處於已然未然的階段,無可否認,這是令人甚不滿足的狀態,似乎我們還是要熱切等待祂再來!


1/  Gary Chapman, The Five Love Languages: The Secret to Love that Lasts (Chicago: Northfield, 2010).
2/ 至於那些叫單身人士與基督「拍拖」的人,我只能說:「父啊赦免他們,他們所說的他們不曉得!」

楊思言
神學科助理教授

無宗派教會長大,喜歡與人談聖經和信仰,研究集中改革宗聖餐神學。常領會到神學是向平信徒說話,也是為平信徒說話的。

Leave a Reply